报告发布 |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保理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

分类栏目:,

发布时间:2022-11-23

浏览次数:2283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中国保理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以下简称《报告》)。这是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第十年发布保理产业发展报告。《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成员单位中国银行牵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汇丰银行(中国)、网商银行等15家成员单位共同参与撰写。

《报告》共分七章,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详细介绍了2021年全球保理业务和中国保理业务发展情况;第三章总结概述了2021-2022年保理业务发展的环境变化情况;第四章收集汇总了银行业保理业务支持实体经济的创新实践经验;第五章着重分析了国际双保理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第六章具体阐述了2021-2022年保理业务市场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防控要点;第七章重点提出了保理业务的发展建议;《报告》附录部分囊括了有关银行业保理业务的政策规定、行业规范、国际惯例和专业术语,旨在为会员单位和社会各界提供一个了解保理业务的窗口,为银行业保理业务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参考。《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2021年全球保理业务发展情况

2021年,在经历了新冠疫情的持续冲击后,全球经济从短暂的衰退周期逐步走向复苏,全球大部分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产出和投资大体上已经修复至疫情前水平。与此同时,全球保理行业实现快速恢复增长。根据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2022年6月发布的《FCI年度综述(2022)》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保理业务量据估算约合3.09万亿欧元,同比上升13.5%。从地区上看,2021年不同地区保理业务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欧洲地区保理业务量达2.12万亿欧元,增长14.80%,其全球最大保理市场的地位仍然难以撼动;得益于中国市场的拉动,亚太地区保理业务量小幅提升;美洲地区在疫情后经济显著复苏,保理业务量增长22%;非洲地区虽然保理业务总量占比少,但增长率同样达到28%。从单一国家来看,2021年中国的业务量为5,626亿欧元,连续第五年领跑全球。

二、2021年中国保理业务发展情况

2021年虽然受全球贸易局势持续紧张、新冠疫情反复、金融局势跌宕起伏以及地缘政治局势不明朗等内外部因素影响,我国银行业保理业务量继2020年强势反弹后,实现持续增长,在较困难的经济形势中表现出整体向好的态势。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保理专业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保理专业委员会全体成员单位保理业务量为3.5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97%。其中国际保理业务量为481.77亿美元,同比增长32.52%;国内保理业务量为3.2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44%。国内保理业务仍然是我国保理市场的主力增长点,在保理业务中占比达91.29%;根据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商业保理行业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全年商业保理业务量约2.02万亿元,同比增速约34.7%。

三、2021-2022年保理业务发展的环境变化情况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2年4月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为6.1%,但由于2020年特殊的基数情况(IMF最终公布修订后的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1%,为大萧条以来最差表现),严格意义上来说,2021年的增长率还需进一步考究。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新冠疫情“疤痕效应”的影响,2021年世界平均的“疤痕效应”为-3.7%。在此背景下,我国仍保持了经济贸易正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2.5%,突破44万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为18.87万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3.3%。应收账款金额持续增长,保理业务市场需求量不断加大。与此同时,国家政策鼓励大力发展供应链经济与供应链金融,监管部门也不断出台保理业务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为我国保理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由此可见,我国保理行业仍处于成长期,市场规模有望保持持续增长。

四、银行业保理业务支持实体经济的创新实践经验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银行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发挥保理业务特色,创新保理业务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不断延伸拓展服务领域,全面服务大中小微各类客户,支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在大战大考中展现金融作为。《报告》中总结了银行金融机构发展保理业务支持实体经济的创新实践经验,为保理业务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保理业务实践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持续培育发展短期险项下出口保单融资业务,引流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让利实体经济,助力外贸保稳提质;二是发挥保理功能优势,通过开展中长期项目项下保理业务,支持电力、铁路、公路、港口、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三是发展跨境电商保理,通过对交易、物流、仓储、资金流等大数据的整合和分析,为供应商、电商平台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赋能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四是运用金融科技,为保理行业创新发展提供动能,推进实现保理业务线上化、平台化、数字化,着力服务产业链供应链小微企业;五是提高对小微企业的线上化大数据授信服务能力,将保理业务延伸至供应链末端,在线高效评估买/卖方信用、转让应收账款和发放保理融资,促进小微企业经营发展。

五、对传统国际双保理业务发展的思考

2014年以前, FCI出口双保理年度业务量第一曾连续多年由我国的银行机构占据,出口双保理年度业务量前十的榜单上也常出现我国多家银行,我国开展出口双保理的商业银行数量接近20家,出口双保理业务量在FCI会员中的占比遥遥领先,进口双保理项下也有数家银行多次进入FCI年度业务量排名前十。然而近年来,我国国际双保理业务量和开展业务的银行数量双双呈下降趋势,出口双保理业务量较高峰时期大幅减少,进口双保理业务仍严重落后于美、欧等传统金融发达国家地区的保理商。《报告》针对传统国际双保理业务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的思考:一需建立对工商客户的“主动授信”机制,即可以由保理商通过各种途径取得进口商财务数据等信息后核定,也可以采用银行投保信用保险的方式,通过信用保险公司承担进口商的信用风险,银行再对外承担进口商的信用风险;二需建立符合商业保理公司进口保理商特点的评级和授信模型,通过对国外商业保理公司财务报表的深入分析,制定专用的评级和授信模型,不因加强风险管理而放弃对商业保理公司的进口保理商授信;三需商业银行设立事业部或者保理公司专营国际双保理,除专注于国际双保理业务外,还可以在国内保理项下专注于中小企业保理业务,扎实运用专业保理风控手段,将保理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风险高”问题的利器,为商业银行完成普惠金融业务考核指标做出贡献。

六、2021-2022年保理业务市场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防控要点

我国作为贸易大国,出口保理等国际保理业务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其风险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境外经济主体因本国经济形势不佳,可能存在买方客户的付款风险;二是大宗商品及汇率波动,可能存在商品价格与汇率风险;三是受国际制裁影响,部分对外贸易因履约风险而导致保理纠纷。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与疫情发展态势密切相关,国内保理业务的潜在风险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基于地方预算支出的建设项目可能出现生产和支付进度迟滞等问题,基于此类交易项下而形成的保理业务,存在应收账款账期延长的潜在风险;二是由于2022年第二季度疫情因素,国民经济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速放缓,规模型企业产能的缩减将直接影响中小型供应商订单量与支付账期,形成因商业纠纷、应收账款账期延期,产生保理融资的还款信用风险;三是部分同业竞争激烈、产能过剩或过于依赖资金周转的行业存在潜在风险。

《报告》结合以上风险点提出以下风控要点:一是以行业专业化与场景化的保理服务提升风险识别水平;二是以全链条的服务方案加强全生命周期风险防控;三是通过全国服务一家的服务模式,打破开展保理业务的整条供应链客户群的开户区域限制,实现全国性的协同风险防控;四是加强金融科技运用,推进实现保理各项业务流程和流程中信息的数字化、可信化、可视化、在线化和智能化,从而打破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控制难题,提升业务效率,降低操作成本。

七、保理业务的发展建议与展望

《报告》在发展建议部分提出两个观点:一是重新认识保理与贸易融资:流贷改造。包括保理业务在内的贸易融资是按照企业内部的具体交易结构来设计产品,依托实际交易债项,根据交易结算的各个时间节点进行融资安排和风险防控设计,从而解决贷款用途与期限难以管控的问题,这是银行用贸易融资来改造和替代流动资金贷款的根本出发点。此外,保理等贸易融资产品还具有一项明显优势,即一旦由一家银行为企业项下的一笔交易提供了贸易融资,原则上其他银行通过相关的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就能够获悉债项融资信息,进而避免对同一交易进行重复融资。二是跳出保理看保理:打通保理与其他供应链和贷款产品。保理业务从商业银行监管角度来看,在广义上属于商业银行“企业经营性贷款”的一种,而企业经营性贷款最大特点在于用途监管,正是基于监管对融资用途的关注,通过构建“保理+贷款”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可以满足企业的“全链条”金融服务需求,既能便利企业的融资申请,也能解决重复融资和资金用途监管的问题,在实践中获得了客户的欢迎,将是未来交易银行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方向。

内容摘要:

《中国保理产业发展报告(2020-2021)》内容摘要

《中国保理产业发展报告(2020-2021)》(以下简称《报告》)是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第九年向社会公众发布保理产业发展报告。《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保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单位中国农业银行牵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汇丰银行(中国)等14家常委单位共同参与撰写。

《报告》在八个章节中总结2020-2021年全球保理业务及中国保理业务的发展情况,阐述保理业务发展的环境变化情况,介绍保理业务创新产品,探索金融科技助力保理发展,分析保理业务风险和防控要点,解读民法典保理合同编对保理业务发展的影响,提出保理业务的发展建议,展望保理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会员单位和社会各界提供一个了解保理业务的窗口,具有一定的学习借鉴和参考价值。《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全球保理业务总量收缩,产品结构显著变化

2020-2021年,世界经济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承受严重挑战。受疫情影响,全球保理业务近年来的连续增长态势被打破。根据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统计,2020年全球保理业务量约合2.73万亿欧元,同比下降6.5%,但对GDP渗透率较上年提升0.23个百分点。从地区上看,欧洲仍然是保理业务量最大的市场;从单一国家来看,中国保理业务量连续第四年领跑全球。从产品结构上看,除有追索权保理、无追索权保理、发票贴现和反向保理外,2020年FCI将伊斯兰保理纳入全球主要保理产品业务统计。国内保理方面,发票贴现、有追索权保理等产品业务占比继续下降,而无追索权保理逆势增长;国际保理方面,出口保理、进口保理和出口发票贴现业务量均大幅下降,因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较大,国际保理整体降幅大于国内保理。

二、银行保理量止跌回升,卖方保理依旧主导市场

2020-2021年,虽面临着全球贸易局势持续紧张、新冠肺炎疫情反复、金融局势跌宕起伏以及地缘政治局势不明朗等内外部消极因素,但随着中国强有力的疫情管控效果逐步显现,中国经济率先恢复,中国银行业的保理业务也一改颓势,强势反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保理专业委员会统计,2020年保理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保理业务量折合人民币2.49万亿元,较上一年2.12万亿元增长17.40%。其中国际保理业务量363.55亿美元,较上一年314.96亿美元增长15.43%;国内保理业务量2.25万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年1.90万亿元增长18.45%。国内保理占我国银行业保理市场九成以上份额,其中卖方保理在国内保理业务中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但其份额已连续两年有所缩减,而买方保理份额则呈现持续上升态势。由此可见,国内卖方端融资产品及配套服务仍是我国商业银行国内保理业务的主流业务,而围绕买方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保理业务已开始稳步扩张。

三、国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推进保理业务进入发展新阶段

世界贸易组织《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报告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下降5.3%,这一表现好于世界贸易组织在同年10月做出的下降9.2%的预测。同时,随着疫情趋缓和疫苗加快接种,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21年和2022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分别增长8.0%和4.0%。全球贸易势头转好,将进入持续恢复的阶段。中国通过成功控制疫情,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成为推动全球贸易复苏的重要力量,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法律环境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保理合同作为新增典型合同纳入其中。政策环境上,国务院和监管部门相继出台的一系列以优化金融服务体系、完善融资服务信息平台并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为目标的法规政策,都为我国保理业务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6.4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1%。应收账款总量的不断增长为我国保理业务市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保理业务市场规模有望保持持续增长,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四、保理产品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实现业务稳健快速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传统意义上的保理业务流程多、风控难和成本高等难题也迎来破解曙光。各商业银行通过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供应链资金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提升业务操作便利性和工作效率。保理产品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原有保理业务基础上积极探索与票据的融合,如商业保理公司在为应收账款债权人提供直接保理服务的基础上,将应收账款作为基础资产委托设立ABCP(资产支持商业票据),从货币市场获得较低成本的融资资金,有效支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优化资产配置;二是积极探索与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的融合,如中国农业银行创新推出的“保理e融”,依托互联网、区块链技术,掌握核心企业应付账款在供应链各级供应商中的流转路径,为核心企业产业链上游各级供应商,提供自动、便捷的在线应收账款管理和保理融资服务;三是积极探索银行保理与商业保理的相互融合,如兴业银行与商业保理公司及企业集团开展合作,创新推出的“U+保理”业务,采用定制模式为企业集团上游供应商提供保理融资服务,依托供应链、建立信用链、疏通融资链,实现产业和金融的融合互补,实现各方的共享共赢发展。

五、金融科技应用升级,推进保理行业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保理业务稳步发展,规模逐步提升,传统的业务模式已不能满足新的发展要求。我国保理行业日益重视金融科技在保理业务中的作用,推进保理业务线上化、平台化、数字化,底层嵌入大数据纵深运用,提高企业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随着供应链金融领域科技应用的持续深入,金融科技将为保理行业创新发展提供动能。行业协会、各商业银行和保理公司通过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科技整合了供应链资金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业务操作便利性和工作效率。例如:中国银行业协会贸易金融跨行交易区块链平台拟于2021年运用区块链技术提供应收账款转让信息服务,通过开辟银行间应收账款转让信息交互新渠道,助力具有贸易背景的中小企业高效获得资金融通,加速推进保理行业信息化建设。

六、保理业务主要风险点精准把握,有效防范业务风险

保理业务作为一种贸易融资产品,与传统的银行信贷产品不同,其风险根植于贸易融资本身,生成原因既有外生因素,如自然灾害、政策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社会信用机制缺失等;也有内生因素,如信息、经营、制度、运输、利益分配等不确定性。风险类型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商业银行须精准把握风险防控要点,通过制定完备的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指导与规范前期调查、融资发放及后续管理等各业务环节,重点关注卖方自身资信和对基础交易合同的履约能力、买方的付款能力和付款意愿等,更应加强全过程动态监控和精细化管理,有效防范业务风险。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颁布,保理合同成为有名合同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保理合同在《民法典》合同编中予以单列,是唯一新增的典型合同(有名合同),与合同编第六章债权转让部分条款共同构成了开展保理业务的基本法律框架。其第761条-769条从保理定义、合同内容和形式、合同履行、有追索权和无追索权分类、受偿顺序、债权转让规则等方面对保理业务进行了法律规范。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有效解决了保理业务发展中存在的痛点:一是保理合同成为有名合同,作为独立的合同纠纷案由,使保理诉讼案件的处理有法可依,不再单纯地采用借贷关系或债权转让关系的一般法律规定;二是将未来应收账款纳入保理业务范围;三是债权人与债务人虚构应收账款不得对抗保理人;四是保理人可单方通知债务人;五是无正当理由变更和终止基础交易,对保理人产生不利影响的,对保理人不生效;六是设定有追索权保理的追索方式;七是规范了多重保理的清偿顺序。保理合同“入典”为金融机构开展保理业务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将极大地促进保理业务有序、健康发展。

八、保理行业聚焦经济新格局,把握发展新机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被作为重点发展实体经济的着力点。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从疫情中率先复苏。保理作为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助力实体经济转型的贸融产品,为经济复苏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在后疫情时代,保理产品的应用有更为广阔的市场,银行保理业务将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同时,面对庞大的应收账款规模和快速增长的市场空间,仅仅依靠银行保理难以满足全社会的融资需求,商业保理亦将逐渐成为中小企业不可或缺的融资渠道,在我国发挥日益重要的金融支持作用。